第806章突飛猛進野蠻生長(1)
關燈
小
中
大
第806章 突飛猛進野蠻生長(1)
同時期各國軍事發展可用“突飛猛進”形容,首先是火器,火炮從盛元430年初次露面至今年十五年,各國積累了大量用炮經驗,黑火藥技術全面擴散,如今即便是蕞爾小國,也掌握了黑火藥的基本配方,且實戰經驗讓各國充分意識到配方的合理化。
由於鋼鐵冶煉的技術瓶頸,各國諸侯火炮技術逐漸回歸銅炮,並取得長足進步。單兵火器仍未改變肩扛式點火發射的毛病,但增加了發射架用以支撐。
同時新出現了兩種火器,一種仍以肩扛式發射,但使用了獨特的“繩帽槍”,另一種插在木桿上,塞滿鐵砂或大號鉛丸,使用時點火槍口對敵噴射,類似於明朝的三眼火銃。
兩者皆以銅鑄,口徑達二十五毫以上(約合公制22.5毫米左右),“繩帽槍”仍采用肩扛式發射,火門在後,但火門上有一桶狀銅帽翻蓋,翻蓋內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動物油蠟,使用時點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動繩索,將翻蓋壓在火門上,即可發射。
百裏燕令禦客竊取研究後驚為天人,此種火器雖然簡陋,但是翻蓋極為可靠,火種留存時間長,不需要像火繩槍不斷調整火繩長度。
同時由於石油的緣故,火苗不易熄滅,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難熄滅,可靠性很高,基本實現一人操作裝填發射,已具備一定的實用性,且比火繩槍要更為可靠和實用。
若不考慮當下技術本身的限制帶來的效率問題,此種火器在當下技術條件下,已是十分先進。
不過也非全無罩門,此種火器畢竟是鑄造產品,由於澆築工藝和冶煉技術的落後,註定只能以犧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強火器的膛壓和射程。
且此種肩扛式繩帽槍長度達四尺甚至更長,屬於典型的長管身武器,其鑄造成型率不會太高,不足以普及裝備。重達幾十斤的份量在發射時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發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讓人敢動感動。
此外裝填時火門著地,而翻蓋掀開火種著地,當再次提起時,火種銅冒做下垂擺動,容易扣擊火門引發走火,因此裝填時牽連火種銅帽的繩索一頭有個環,環扣在定在火器身側的凸鉤上,以拉緊火種銅冒,發射時松開繩索發射。
此外火炮也出現了新的苗頭,由於諸侯國冶煉技術和成本的雙重瓶頸制約,銅炮漸成為主流。
尤其是鹹國早期型號火炮和長孫國的天威大將軍炮這個標桿豎在那裏,諸侯國銅炮的發展以喪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進。
由於南境一戰,中原主要參戰諸侯均獲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獨角馬,由此就帶來一個嚴重問題,獨角馬的馱載力巨大,其拉動力更大,銅炮在滿足膛壓的同時,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謀求更遠的射程。
而如果是馬,一匹上等中原戰馬的拉力,僅相當於獨角馬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十匹馬才能拉動大型重炮,兩匹三匹獨角馬就能拉動。
不考慮路面的承載力,理論上人有多大膽,炮有多大產,於是近年陸續傳出研制出重達九千斤,射程達十裏地的巨型銅炮,宛若巨無霸一般的神炮。
由於各國競相發展銅炮,並通過增加噸位體形增強膛壓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炸膛問題,而獨角馬的存在又克服了運輸問題。
如果不考慮口徑、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銅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過了鹹國早期型碳鋼炮,和長孫國天威大將軍炮。
如今各國競相生產表面數據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銷售自然受到了極大影響影響。
長孫國由此為其多年的訛詐行為付出了高昂代價,不僅外匯貴金屬斷崖式暴跌,其國內叛亂屢禁不絕,財政大幅萎縮,國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對鹹國最新火炮,單純且笨重的銅炮發射的實心彈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獲得鉑系銅鎳鐵基合金之後,經過測試和冶煉工藝調整,於次年小批量生產六斤炮。
鑒於尚無大型鍛壓和大型切削加工機床,更沒有後膛螺紋密閉炮栓和電渣重熔管身自緊技術,遂只能繼續以鑄造方式生產前膛火炮。
而由此導致質地優異的鉑系鎳鐵合金並無法充分發揮其全部優異性能,經過充分考慮和性能取舍,百裏燕決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換取安全膛壓和最大射程。
同時鉑系鎳鐵合金性能優異,增加的管壁厚度,可為日後改造新式後膛螺紋炮留下加工潛力。
同時首次采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鈍化後的安全無煙火藥,不僅使得火藥威力增加,且無需反覆清膛,裝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擊安全裝藥,六斤炮極限射程遠達八裏,而炮管僅重六百七十斤。當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於是鑄造,必然受制於前膛炮固有的缺點和加工鍛造技術限制,如果采用電渣重熔管身自緊和後膛裝填,發射藥和八裏射程不變情況下,六斤炮炮身自重應低於五百斤,加上鐵質炮架和車輪,不會超過六百斤。
鑒於實心彈丸的威力有限,百裏燕早於642年騰出手來後研發榴霰彈和破片爆殺彈。
經過反覆試驗測試,可保證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發率,既一百發榴霰彈,只有七十八顆成功炸開,剩餘二十二顆因為可靠性問題無法爆炸,於是形成啞彈。
原因其實很簡單,前膛炮裝填彈丸多數情況下無法使用帶有頭部撞擊引信的彈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遲引信。
球形彈丸需在鑄造時留有圓孔,內中為空心,將直徑十毫至十五毫的鉛彈裝入其中,再裝藥,最後插入鉛管,鉛管內裝填延遲火藥棒。
而為保證這個圓孔始終朝向膛內發射藥一面,需要使用一個木托,木托中開孔,木托圓孔與彈丸引信貫通對準,以鐵皮將木托與彈丸連接,由此保障引信穿過木托留下的孔洞,永遠對準炮膛內的火藥。
炮藥點燃一瞬同時也會點燃彈丸鉛管延遲火藥棒,當彈丸飛出炮膛飛躍地方步兵上空時,延遲引信最後點燃彈丸內炸藥,炸藥炸開彈殼噴出鉛丸,從而對集群步兵硬殺傷。
由於是開放性引信,同時受到彈丸制造裝填和運輸的影響,此種木托結構的榴霰彈爆破率並不高,百分之七十八還是精工細作的情況下,如果是大批量生產,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算老天保佑,但有總比沒有的強。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使用撞擊引信。就技術條件而言,永興城已具備生產撞擊引信的全部條件。
首先643年梯形螺紋桿研制成功後,經過一年半攻關,與644年年底制出首臺螺紋加工專機,同時正在攻關搓絲板、絲錐、板牙,以便於大規模生產螺紋。
其次麟城化工坊投產後,不考慮生產規模,僅技術而言,不僅具備生產硝化棉、無煙火藥、氯酸銨、硝化氨,還能生產雷汞和氯酸鉀兩種撞擊火藥。
而雷汞是一種安全悉數極低的撞擊藥,甚至一點靜電就能引爆,氯酸鉀與鎂粉、紅磷混合後,可得到一種較為安全的撞擊火藥,但敏感度低於雷汞,需要的撞擊壓力較大。同時彈簧的工業化生產,已經具備生產撞擊引信、觸發引信的全部條件。
紅磷、氯酸鉀兩者都不是敏感型化學物質,但兩者和一塊兒,卻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而且是固態粉末狀態下的撞擊發火反應。
紅磷撞擊之下會產生燃燒現象,現代的發令槍,其撞擊原理既裝填紅磷,瞬間的爆燃通過發令槍的氣體管道,發出空氣爆炸的響聲。
紅磷爆燃之下點燃氯酸鉀,氯酸鉀釋放氧氣助燃,當密閉空間內氧氣與磷化物氣體達到飽和,便發生爆炸現象,添加鎂粉則能改善這一配方,更好的爆燃,從而引爆彈殼內的火藥。
然受制於前膛炮的缺點,通常情況下,撞擊引信顯然只能從後膛裝填,這意味著既滿足前膛裝填,同時安裝引信的炮種,只有迫擊炮一種。【註1】
迫擊炮結構簡單射速快,技術門檻低,生產方便,同時又可采用撞擊底火的方式發射彈丸。
幾乎只要是機械加工企業都能生產,不存在任何技術瓶頸,就當下而言,迫擊炮的出現,顯然是喪心病狂的超前技術。
然就當下而言,麟城的化工剛剛起步,遠未到足以大規模生產“先進”火藥,另開彈藥生產線的地步。
同時永興城機械加工剛剛起步,蒸汽機和加工機數量仍顯不足,每年的工業技術產值【註2】和所能分配的工時非常有限,不足以在為了配套額外的技術生產,而放棄擴張工業加工產能的寶貴時間。
鑒於高速鋼、工具鋼遲遲沒有動靜,也讓搓絲板、絲錐和其他加工刀具嚴重受阻,因此適當的放緩步伐,夯實基礎產業基礎,仍十分有必要。
此外比迫擊炮更為重要的單兵武器“槍械”,經過多年努力,於盛元645年夏,制造出五支後膛紙殼定裝滑膛步槍,口徑14.5毫(約13.05毫米左右)。【註3】【註4】
百裏燕放棄了傳統前堂燧發槍的固有路線,直接上馬後堂定裝步槍。受制於沖壓技術,仍無法生產金屬殼彈藥,遂采用紙殼彈藥裝填,一次裝填一發。
使用圓頭彈丸,彈丸、發射藥和擊發藥以紙包裹,用模具定型後與槍膛形狀保持大體一致,使用時拉開槍栓裝填一發,然後閉鎖,擊錘撞擊槍栓內撞針,撞針嵌套彈簧覆位,從而完成整個擊發動作。
【註1】迫擊炮所需的加工技術極為簡單,但凡是機械加工廠都能生產,哪怕是家裏的私人小廠也能生產,只要有許可,有鋼材,沒有任何技術門檻。
指標再放低點,哪怕是用鑄造,沒有優質鋼材,單純堆積壁厚,減少發射藥,也能制造。
總而一句話,迫擊炮就是窮人的神奇,實在沒有什麽門檻。但也不知道為什麽好多寫古代工業文中沒見到有誰寫搞出迫擊炮,如果有,請留言。
當然,一旦搞出迫擊炮,擱青銅鐵器農耕文明,基本上就全無敵開掛碾壓。
【註2】關於工業技術產值產能,簡而言之,是所有的工業設備,如有一萬臺車床,三萬名車工,其每天三班倒,一萬臺車床一天產生二十四萬個小時的工時,可以用於生產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萬小時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時,就是工業產能。
假設生產一支步槍需要一百個工時,一萬設備一天能生產兩千四百餘支。
當技術設備與金屬切削機床有限時,如何安排調度生產工時,生產更劃算的產品,或者用於生產更多金屬切削機床,是考驗經營者、統治者的技術問題。
只要出現一臺金屬切小設備,機械化就從此開始緩慢發展,當金屬切削機床達到一定規模,就意味著工業規模效應。
二戰盡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彈藥,打國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屬切削機床與工業人口規模。二戰中主要大國除中國外,日本的金屬切削機床規模排名墊底,其次是蘇聯,而德國的各類金屬切削機床總數幾乎碾壓蘇聯,所以就導致蘇聯要在兵器規模上碾壓德國,就必須生產糙,但卻實用,而且工時更少的裝備,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當然,碰上美國,那就沒得玩了。
【註3】關於先造前膛槍還是先造後膛槍,就加工技術而言,前膛槍、後膛槍槍機部分機械加工問題不大,一旦金屬切削機床出現,什麽都能加工,只要打開理念和彈藥技術跟上。
之所以人類要經歷前膛槍這段時間,很大程度上受到發射藥和加工技術制約。
黑火藥是有渣有煙火藥,發射後需要槍口朝下傾倒藥渣,後膛發射顯然不利於傾倒,而且最早的火槍其實還真是後膛裝藥,但受制於加工技術和機械理念,只存在了極短的時間後,淡出了歷史,又回歸前膛。
而後膛發射需要撞擊火藥與無煙火藥,因此制約後膛槍發展的是加工技術與火藥技術,而不是人類不夠聰明。當技術水到渠成,後膛槍自然會應運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與技術手段已經都具備的情況下,發展後膛紙殼定裝步槍是必然結果。
【註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後膛定裝步槍,也就是從後裝彈的槍械,最早沒有彈殼,前膛槍怎麽裝,後膛槍還怎麽裝,因為雷酸汞,既雷汞還沒出現,所以無法針刺撞擊發射。
直到雷酸汞出現後,沒有彈殼的散裝,裝彈反而成了麻煩,因此在1836後膛定裝紙殼彈藥步槍出現,最早的彈殼是紙張浸染硝水,然後曬幹,再裹上彈頭和火藥與底火,1841年,該種後膛定裝步槍最早裝備普魯士軍隊。
而且1836年的後膛定裝步槍只能裝一發,打一發,沒有彈倉。
因為彈倉需要彈簧頂著,而紙殼彈藥本就脆弱,多發子彈壓入彈倉會導致彈體破裂,並不可靠。
而且1836年無煙火藥還沒有普及,因此後膛紙殼定裝步槍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藥加雷汞,所以設計彈倉就會導致黑火藥藥渣殘留在彈倉與槍機內,造成機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後膛定裝步槍采用通管旋轉拉機結構,既彈藥燃燒室與槍管直徑相同,沒有階梯孔,用槍栓把紙殼頂入槍管,而後擊發,如此拉開槍機後,把槍豎起,黑火藥殘留藥渣會自行排空,而後在裝彈,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國人發明金屬彈殼,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後膛定裝步槍才逐漸走上正軌。而且金屬彈殼即便是現代,仍然是極高難度的加工技術,全世界掌握制造彈殼技術的工業國,保守估計不超過二十個,看看印度的死樣就知道,彈殼並不是簡單的技術產品。
因此彈殼誕生之初,並沒有得到很快普及發展,就因為很難制造。
而且最早的左輪槍,其彈巢其實也是分裝彈藥,而不是彈殼供彈。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術制約,前膛槍時期的槍械口徑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極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後膛定裝步槍,其口徑受到加工技術制約,在沒有無縫鋼管與內徑深孔加工機之前,很難做的很小。同時刀具材料的制約,也制約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裝步槍口徑大一些並不奇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同時期各國軍事發展可用“突飛猛進”形容,首先是火器,火炮從盛元430年初次露面至今年十五年,各國積累了大量用炮經驗,黑火藥技術全面擴散,如今即便是蕞爾小國,也掌握了黑火藥的基本配方,且實戰經驗讓各國充分意識到配方的合理化。
由於鋼鐵冶煉的技術瓶頸,各國諸侯火炮技術逐漸回歸銅炮,並取得長足進步。單兵火器仍未改變肩扛式點火發射的毛病,但增加了發射架用以支撐。
同時新出現了兩種火器,一種仍以肩扛式發射,但使用了獨特的“繩帽槍”,另一種插在木桿上,塞滿鐵砂或大號鉛丸,使用時點火槍口對敵噴射,類似於明朝的三眼火銃。
兩者皆以銅鑄,口徑達二十五毫以上(約合公制22.5毫米左右),“繩帽槍”仍采用肩扛式發射,火門在後,但火門上有一桶狀銅帽翻蓋,翻蓋內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動物油蠟,使用時點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動繩索,將翻蓋壓在火門上,即可發射。
百裏燕令禦客竊取研究後驚為天人,此種火器雖然簡陋,但是翻蓋極為可靠,火種留存時間長,不需要像火繩槍不斷調整火繩長度。
同時由於石油的緣故,火苗不易熄滅,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難熄滅,可靠性很高,基本實現一人操作裝填發射,已具備一定的實用性,且比火繩槍要更為可靠和實用。
若不考慮當下技術本身的限制帶來的效率問題,此種火器在當下技術條件下,已是十分先進。
不過也非全無罩門,此種火器畢竟是鑄造產品,由於澆築工藝和冶煉技術的落後,註定只能以犧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強火器的膛壓和射程。
且此種肩扛式繩帽槍長度達四尺甚至更長,屬於典型的長管身武器,其鑄造成型率不會太高,不足以普及裝備。重達幾十斤的份量在發射時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發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讓人敢動感動。
此外裝填時火門著地,而翻蓋掀開火種著地,當再次提起時,火種銅冒做下垂擺動,容易扣擊火門引發走火,因此裝填時牽連火種銅帽的繩索一頭有個環,環扣在定在火器身側的凸鉤上,以拉緊火種銅冒,發射時松開繩索發射。
此外火炮也出現了新的苗頭,由於諸侯國冶煉技術和成本的雙重瓶頸制約,銅炮漸成為主流。
尤其是鹹國早期型號火炮和長孫國的天威大將軍炮這個標桿豎在那裏,諸侯國銅炮的發展以喪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進。
由於南境一戰,中原主要參戰諸侯均獲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獨角馬,由此就帶來一個嚴重問題,獨角馬的馱載力巨大,其拉動力更大,銅炮在滿足膛壓的同時,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謀求更遠的射程。
而如果是馬,一匹上等中原戰馬的拉力,僅相當於獨角馬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十匹馬才能拉動大型重炮,兩匹三匹獨角馬就能拉動。
不考慮路面的承載力,理論上人有多大膽,炮有多大產,於是近年陸續傳出研制出重達九千斤,射程達十裏地的巨型銅炮,宛若巨無霸一般的神炮。
由於各國競相發展銅炮,並通過增加噸位體形增強膛壓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炸膛問題,而獨角馬的存在又克服了運輸問題。
如果不考慮口徑、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銅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過了鹹國早期型碳鋼炮,和長孫國天威大將軍炮。
如今各國競相生產表面數據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銷售自然受到了極大影響影響。
長孫國由此為其多年的訛詐行為付出了高昂代價,不僅外匯貴金屬斷崖式暴跌,其國內叛亂屢禁不絕,財政大幅萎縮,國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對鹹國最新火炮,單純且笨重的銅炮發射的實心彈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獲得鉑系銅鎳鐵基合金之後,經過測試和冶煉工藝調整,於次年小批量生產六斤炮。
鑒於尚無大型鍛壓和大型切削加工機床,更沒有後膛螺紋密閉炮栓和電渣重熔管身自緊技術,遂只能繼續以鑄造方式生產前膛火炮。
而由此導致質地優異的鉑系鎳鐵合金並無法充分發揮其全部優異性能,經過充分考慮和性能取舍,百裏燕決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換取安全膛壓和最大射程。
同時鉑系鎳鐵合金性能優異,增加的管壁厚度,可為日後改造新式後膛螺紋炮留下加工潛力。
同時首次采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鈍化後的安全無煙火藥,不僅使得火藥威力增加,且無需反覆清膛,裝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擊安全裝藥,六斤炮極限射程遠達八裏,而炮管僅重六百七十斤。當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於是鑄造,必然受制於前膛炮固有的缺點和加工鍛造技術限制,如果采用電渣重熔管身自緊和後膛裝填,發射藥和八裏射程不變情況下,六斤炮炮身自重應低於五百斤,加上鐵質炮架和車輪,不會超過六百斤。
鑒於實心彈丸的威力有限,百裏燕早於642年騰出手來後研發榴霰彈和破片爆殺彈。
經過反覆試驗測試,可保證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發率,既一百發榴霰彈,只有七十八顆成功炸開,剩餘二十二顆因為可靠性問題無法爆炸,於是形成啞彈。
原因其實很簡單,前膛炮裝填彈丸多數情況下無法使用帶有頭部撞擊引信的彈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遲引信。
球形彈丸需在鑄造時留有圓孔,內中為空心,將直徑十毫至十五毫的鉛彈裝入其中,再裝藥,最後插入鉛管,鉛管內裝填延遲火藥棒。
而為保證這個圓孔始終朝向膛內發射藥一面,需要使用一個木托,木托中開孔,木托圓孔與彈丸引信貫通對準,以鐵皮將木托與彈丸連接,由此保障引信穿過木托留下的孔洞,永遠對準炮膛內的火藥。
炮藥點燃一瞬同時也會點燃彈丸鉛管延遲火藥棒,當彈丸飛出炮膛飛躍地方步兵上空時,延遲引信最後點燃彈丸內炸藥,炸藥炸開彈殼噴出鉛丸,從而對集群步兵硬殺傷。
由於是開放性引信,同時受到彈丸制造裝填和運輸的影響,此種木托結構的榴霰彈爆破率並不高,百分之七十八還是精工細作的情況下,如果是大批量生產,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算老天保佑,但有總比沒有的強。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使用撞擊引信。就技術條件而言,永興城已具備生產撞擊引信的全部條件。
首先643年梯形螺紋桿研制成功後,經過一年半攻關,與644年年底制出首臺螺紋加工專機,同時正在攻關搓絲板、絲錐、板牙,以便於大規模生產螺紋。
其次麟城化工坊投產後,不考慮生產規模,僅技術而言,不僅具備生產硝化棉、無煙火藥、氯酸銨、硝化氨,還能生產雷汞和氯酸鉀兩種撞擊火藥。
而雷汞是一種安全悉數極低的撞擊藥,甚至一點靜電就能引爆,氯酸鉀與鎂粉、紅磷混合後,可得到一種較為安全的撞擊火藥,但敏感度低於雷汞,需要的撞擊壓力較大。同時彈簧的工業化生產,已經具備生產撞擊引信、觸發引信的全部條件。
紅磷、氯酸鉀兩者都不是敏感型化學物質,但兩者和一塊兒,卻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而且是固態粉末狀態下的撞擊發火反應。
紅磷撞擊之下會產生燃燒現象,現代的發令槍,其撞擊原理既裝填紅磷,瞬間的爆燃通過發令槍的氣體管道,發出空氣爆炸的響聲。
紅磷爆燃之下點燃氯酸鉀,氯酸鉀釋放氧氣助燃,當密閉空間內氧氣與磷化物氣體達到飽和,便發生爆炸現象,添加鎂粉則能改善這一配方,更好的爆燃,從而引爆彈殼內的火藥。
然受制於前膛炮的缺點,通常情況下,撞擊引信顯然只能從後膛裝填,這意味著既滿足前膛裝填,同時安裝引信的炮種,只有迫擊炮一種。【註1】
迫擊炮結構簡單射速快,技術門檻低,生產方便,同時又可采用撞擊底火的方式發射彈丸。
幾乎只要是機械加工企業都能生產,不存在任何技術瓶頸,就當下而言,迫擊炮的出現,顯然是喪心病狂的超前技術。
然就當下而言,麟城的化工剛剛起步,遠未到足以大規模生產“先進”火藥,另開彈藥生產線的地步。
同時永興城機械加工剛剛起步,蒸汽機和加工機數量仍顯不足,每年的工業技術產值【註2】和所能分配的工時非常有限,不足以在為了配套額外的技術生產,而放棄擴張工業加工產能的寶貴時間。
鑒於高速鋼、工具鋼遲遲沒有動靜,也讓搓絲板、絲錐和其他加工刀具嚴重受阻,因此適當的放緩步伐,夯實基礎產業基礎,仍十分有必要。
此外比迫擊炮更為重要的單兵武器“槍械”,經過多年努力,於盛元645年夏,制造出五支後膛紙殼定裝滑膛步槍,口徑14.5毫(約13.05毫米左右)。【註3】【註4】
百裏燕放棄了傳統前堂燧發槍的固有路線,直接上馬後堂定裝步槍。受制於沖壓技術,仍無法生產金屬殼彈藥,遂采用紙殼彈藥裝填,一次裝填一發。
使用圓頭彈丸,彈丸、發射藥和擊發藥以紙包裹,用模具定型後與槍膛形狀保持大體一致,使用時拉開槍栓裝填一發,然後閉鎖,擊錘撞擊槍栓內撞針,撞針嵌套彈簧覆位,從而完成整個擊發動作。
【註1】迫擊炮所需的加工技術極為簡單,但凡是機械加工廠都能生產,哪怕是家裏的私人小廠也能生產,只要有許可,有鋼材,沒有任何技術門檻。
指標再放低點,哪怕是用鑄造,沒有優質鋼材,單純堆積壁厚,減少發射藥,也能制造。
總而一句話,迫擊炮就是窮人的神奇,實在沒有什麽門檻。但也不知道為什麽好多寫古代工業文中沒見到有誰寫搞出迫擊炮,如果有,請留言。
當然,一旦搞出迫擊炮,擱青銅鐵器農耕文明,基本上就全無敵開掛碾壓。
【註2】關於工業技術產值產能,簡而言之,是所有的工業設備,如有一萬臺車床,三萬名車工,其每天三班倒,一萬臺車床一天產生二十四萬個小時的工時,可以用於生產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萬小時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時,就是工業產能。
假設生產一支步槍需要一百個工時,一萬設備一天能生產兩千四百餘支。
當技術設備與金屬切削機床有限時,如何安排調度生產工時,生產更劃算的產品,或者用於生產更多金屬切削機床,是考驗經營者、統治者的技術問題。
只要出現一臺金屬切小設備,機械化就從此開始緩慢發展,當金屬切削機床達到一定規模,就意味著工業規模效應。
二戰盡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彈藥,打國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屬切削機床與工業人口規模。二戰中主要大國除中國外,日本的金屬切削機床規模排名墊底,其次是蘇聯,而德國的各類金屬切削機床總數幾乎碾壓蘇聯,所以就導致蘇聯要在兵器規模上碾壓德國,就必須生產糙,但卻實用,而且工時更少的裝備,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當然,碰上美國,那就沒得玩了。
【註3】關於先造前膛槍還是先造後膛槍,就加工技術而言,前膛槍、後膛槍槍機部分機械加工問題不大,一旦金屬切削機床出現,什麽都能加工,只要打開理念和彈藥技術跟上。
之所以人類要經歷前膛槍這段時間,很大程度上受到發射藥和加工技術制約。
黑火藥是有渣有煙火藥,發射後需要槍口朝下傾倒藥渣,後膛發射顯然不利於傾倒,而且最早的火槍其實還真是後膛裝藥,但受制於加工技術和機械理念,只存在了極短的時間後,淡出了歷史,又回歸前膛。
而後膛發射需要撞擊火藥與無煙火藥,因此制約後膛槍發展的是加工技術與火藥技術,而不是人類不夠聰明。當技術水到渠成,後膛槍自然會應運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與技術手段已經都具備的情況下,發展後膛紙殼定裝步槍是必然結果。
【註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後膛定裝步槍,也就是從後裝彈的槍械,最早沒有彈殼,前膛槍怎麽裝,後膛槍還怎麽裝,因為雷酸汞,既雷汞還沒出現,所以無法針刺撞擊發射。
直到雷酸汞出現後,沒有彈殼的散裝,裝彈反而成了麻煩,因此在1836後膛定裝紙殼彈藥步槍出現,最早的彈殼是紙張浸染硝水,然後曬幹,再裹上彈頭和火藥與底火,1841年,該種後膛定裝步槍最早裝備普魯士軍隊。
而且1836年的後膛定裝步槍只能裝一發,打一發,沒有彈倉。
因為彈倉需要彈簧頂著,而紙殼彈藥本就脆弱,多發子彈壓入彈倉會導致彈體破裂,並不可靠。
而且1836年無煙火藥還沒有普及,因此後膛紙殼定裝步槍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藥加雷汞,所以設計彈倉就會導致黑火藥藥渣殘留在彈倉與槍機內,造成機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後膛定裝步槍采用通管旋轉拉機結構,既彈藥燃燒室與槍管直徑相同,沒有階梯孔,用槍栓把紙殼頂入槍管,而後擊發,如此拉開槍機後,把槍豎起,黑火藥殘留藥渣會自行排空,而後在裝彈,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國人發明金屬彈殼,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後膛定裝步槍才逐漸走上正軌。而且金屬彈殼即便是現代,仍然是極高難度的加工技術,全世界掌握制造彈殼技術的工業國,保守估計不超過二十個,看看印度的死樣就知道,彈殼並不是簡單的技術產品。
因此彈殼誕生之初,並沒有得到很快普及發展,就因為很難制造。
而且最早的左輪槍,其彈巢其實也是分裝彈藥,而不是彈殼供彈。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術制約,前膛槍時期的槍械口徑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極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後膛定裝步槍,其口徑受到加工技術制約,在沒有無縫鋼管與內徑深孔加工機之前,很難做的很小。同時刀具材料的制約,也制約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裝步槍口徑大一些並不奇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